山西大同大学于2022年获批设立智能采矿工程本科专业,成为全国第二批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作为山西省首个填补空白的新工科专业,它依托学校在煤炭领域的深厚积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致力于培养适应能源革命与智能化转型的高端人才。该专业不仅是传统采矿工程的升级版,更是响应国家能源技术革命战略的重要实践。
学科交叉构建复合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突破传统采矿工程框架,通过采矿+智能的双向融合实现知识重构。核心课程既保留工程力学、煤矿地质学等传统采矿基础,又新增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基础等智能化技术模块。特别设置矿业大数据与互联网+、矿山虚拟仿真等特色课程,强化学生对智能装备、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能力。这种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掌握矿山资源开发理论,又具备算法开发、系统集成的技术优势。
产教协同强化实践创新能力
依托山西省智能采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煤矿水射流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学校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联动的培养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矿井灾害智能监测横向项目,或通过驻矿下井实践直接接触智能综采设备。例如,学院与晋能控股集团共建的双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智能采矿系统操作训练。近五年数据显示,学生累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14篇,获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奖项,实践成果显著。
多维资源支撑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师资团队汇聚教授5人、博士31人,其中山西省煤炭学会专家占比达20%。教学资源配备智能精准开采模拟实验室和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虚拟仿真平台,设备总值超1600万元。学院近三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等荣誉10余项,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例如,多源数据复杂背景下目标识别算法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智能采矿课程中的案例分析素材。
就业前景与行业适配度
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超90%,其中70%进入晋能控股、山西焦煤等大型能源企业,从事智能开采系统设计或矿山安全监测等技术岗位。4%的毕业生考取应急管理局公务员,4人进入贵州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行业反馈显示,学生因兼具矿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双重技能,在智能化工作面改造、数字孪生矿山建设中展现突出竞争力。未来随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推进,该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