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自2008年开设以来,已成为内蒙古地区传媒教育的重要基地。作为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与学院联合共建的重点专业,它以“大传播理念”为核心,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职业化技能人才。专业依托原内蒙古广播学校的资源优势,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了覆盖新闻采编、影视制作、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课程体系,并与多家主流媒体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下文将从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在课程体系方面,该专业采用“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践”的职业教育理念。前两年集中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概论、传播学概论等理论课程,同时开设图片摄影、电视摄像、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核心技能课程。第三年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强化实战能力,例如参与纪录片创作、全媒体新闻编辑等项目。课程设置注重跨学科融合,例如《互联网广告策划与营销》引入“工坊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产品策划、广告拍摄等任务提升岗位技能。
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的突出亮点。该专业通过三类路径实现“做中学”:
- 校企合作平台:与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等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可直接参与新闻采编、节目制作等真实项目;
- 技能竞赛驱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媒体内容策划与制作”等赛事,2023年团队斩获国赛三等奖,印证了教学成果与行业标准的契合度;
- 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例如李夏老师主导的“八步教学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通过广告策划方案展示、短视频创作等环节激发学生创造力。
专业师资队伍呈现“双师型”结构优势,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比60%,硕士学历教师占比40%。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功底,90%以上教师拥有媒体从业经验,能够将行业最新动态融入教学。例如在《融媒体内容创作》课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从受众调查到内容分发的全流程实践,强化数据思维和用户洞察能力。此外,学院定期邀请主流媒体从业者开展“三名工程”(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讲座,搭建业界与学界的交流桥梁。
从就业前景看,专业定位精准对接传媒产业升级需求。毕业生可从事传统媒体采编、新媒体运营、企业宣传策划等工作,就业范围从最初的新闻机构拓展至文化会展、数字院线等领域。近五年数据显示,学生岗位实习转化率显著提升,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省市级融媒体中心担任核心岗位。不过需注意的是,专业就业满意度评分(2.7/5)反映出职场适应、薪资水平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这促使学院进一步优化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并深化与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