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的广播电视学专业自2004年创办以来,始终以培养全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深度融合新闻传播学与地质、环境等理工科优势,形成“科技新闻报道”特色方向,并通过“新闻+科技”与“传播+艺术”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其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1%左右,升学方向涵盖国内外知名院校,展现出显著的专业竞争力。
专业定位与学科交叉特色
该专业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强调全媒体传播能力与科技素养的结合。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等国家一流学科,组建了由传媒骨干与科普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聚焦科技新闻与环境灾害报道领域。例如,通过自然科技纪录片特技摄影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学生可在虚拟场景中模拟复杂环境下的新闻摄制,突破传统教学中的设备限制。这种文理渗透的培养路径,使学生在掌握新闻采编技能的同时,具备解读科技议题的专业视角。
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模块:
- 理论基础:包括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学概论等,强化媒介素养;
- 实务技能:涵盖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技术、融合新闻报道等实践课程;
- 特色方向:开设科技新闻报道与写作、环境新闻报道等跨学科课程。其中,《纪录片创作》作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采用“MOOC+虚仿实验+项目实训”模式,引导学生完成从选题策划到成片输出的全流程训练。学生还需参与全媒体新闻生产综合实习,深入媒体一线完成深度报道、短视频创作等实战项目。
教学资源与行业对接
学院配备1.9万平方米艺术大楼及近亿元设备,拥有RedOne 4K摄影机、无人机等高端器材,实验教学中心覆盖36个专业实验室。与江苏广电、封面新闻等20余家机构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可参与央视《地理·中国》栏目制作等重大项目。此外,专业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2+2”联合培养机制,连续6年举办国际新闻传播教学周,引入全球前沿的媒体融合案例。
升学就业与人才培养成效
毕业生主要流向三大领域:
- 主流媒体:新华社、各级电视台及融媒体中心;
- 新兴业态:短视频平台、自媒体运营、数字营销机构;
- 公共传播:政府部门、科技企业的品牌传播岗位。2024届升学率达20%,录取院校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悉尼大学等海内外高校。专业通过“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强化“采编播评”综合能力,近年学生在“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