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服务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齐鲁医药学院作为全国较早开设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对接行业需求,探索出一条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该专业不仅打破了传统养老行业“低端服务”的刻板印象,更以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的交叉融合为特色,培养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青春养老人”,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在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上,齐鲁医药学院强调“医养结合”与智慧养老的融合。其核心课程涵盖管理学基础、老年心理学、老年常见疾病预防与照护等模块,并设置《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等通识必修课,以应对智慧养老新业态需求。与专科教育侧重技能操作不同,本科培养更注重运营管理能力,例如学生需学习卫生经济学、慢性病护理、养老机构财务管理等内容,形成覆盖政策分析、健康管理、服务规划的综合知识结构。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一大亮点。学生从大一开始便通过模拟体验、社会实践等方式深化职业认知。例如:
- 沉浸式实训:新生需穿戴50斤铅衣模拟老年人行动受限状态,直观理解老年群体需求;
- 社区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学生开展智慧养老科普讲堂、教授健身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区健康服务能力;
- 机构实习:与山东信宏仁医药等企业合作,参与药品配送、健康义诊等一线工作,强化医养结合的实践技能。
招生与就业数据显示,该专业吸引力逐年提升。2023年,其普通类一段招生计划在山东投放32人,选科不限,学费为18500元/年;2024年新生规模达473人,一志愿率持续攀升。毕业生可选择养老机构管理、社区养老规划、健康咨询等岗位,部分优秀管培生通过3-5年历练可晋升至院长级别,薪资水平与名校毕业生相当。地方政府如山东省对相关院校提供100万元一次性奖补,杭州市对从业者发放每月300-1200元津贴,进一步增强了行业吸引力。
尽管前景广阔,专业发展仍面临挑战。当前行业存在待遇水平偏低、职业上升通道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人才长期留存。对此,齐鲁医药学院通过增设老年社工、文旅养老等课程拓展就业领域,并与民政部门、医疗机构共建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未来,如何统一人才培养标准、增设专业性技能大赛等成为优化方向,以加速从“朝阳产业”向“成熟产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