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皖西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应运而生,2023年正式招生,短短两年即成为安徽省服务十大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该专业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掌握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核心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链输送急需的专业力量。
在培养体系构建上,该专业形成"基础理论+实践创新"双轮驱动模式:
- 理论课程以电化学原理与应用为核心,设置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池封装工艺等特色课程,其中材料工程基础等5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
- 实践环节依托30余家校企共建基地,实施"以赛促学"策略,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真实项目锤炼工程实践能力
- 采用"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确保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师资队伍建设凸显"跨界融合"特色。专业汇聚省级教学名师、特支计划创新人才等组成的复合型团队,教师科研方向覆盖电力储能材料、光催化技术等前沿领域。特别注重行业专家引入,定期聘请国轩高科、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开设实务课程,将最新产业动态融入课堂教学。这种"学术+产业"双背景师资结构,有效破解了传统工科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科研平台建设呈现"多维立体"布局。专业拥有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创新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达8600平方米,配备价值43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更与地方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推动科研成果向县域经济转化。近五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1项,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顶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
就业前景彰显"产教协同"优势。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半导体材料三大领域,2023届首批毕业生就业率突破92%,部分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考研方向聚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等学科,升学率居全校前列,多人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这种"就业+升学"双通道发展模式,既满足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又为学术研究储备新生力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