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以“本科水平、技能特长”为培养目标,构建了本硕贯通的育人体系。作为上海市首批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之一,其依托人文学院的多学科交叉优势,形成社会学、管理学与文化学融合的特色路径,致力于培养兼具实务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下文将从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模式创新
该专业以“卓越社工师”为核心理念,采用四年制本科“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完成理论课程,第四年进入社会组织或政府机构实践。这种模式强化了“学用结合”能力,例如与陆家嘴社区基金会等100余家单位建立产学研基地,学生可参与社区治理、公益项目开发等真实案例。硕士层面(MSW)进一步细分为社区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三大方向,聚焦智慧养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
二、课程体系与核心能力塑造
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覆盖社会学理论与实务技能双维度:
- 理论基石:包括《社会学概论》《社会政策》《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奠定社会问题分析的学术框架;
- 技能模块:如《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服务项目运营与管理》,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讨提升干预能力;
- 交叉拓展:引入《智慧社区与数字治理》《文化资源与社区营造》等课程,应对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趋势。
硕士教育则深化政策研究与管理能力,开设《社会工作原理与实务综合》《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等进阶课程,并配备《SPSS社会统计分析》等工具类教学内容,培养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力。
三、实践平台与就业竞争力
专业构建了覆盖全周期的实践网络:
- 校内实训:依托子穆金石字画工作室、数智康养研究院等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 校外基地:与民政部门、医院、社会组织合作,例如静安区安耆为老社工事务所提供老年服务实战场景;
- 国际交流:通过美国杜克大学、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等合作项目,拓展全球治理视野。
近三年数据显示,本科就业率稳定在92%-98%,毕业生进入民政系统、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公益组织的比例达75%,另有15%考入复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深造。硕士毕业生更倾向于在政府部门担任政策研究员或社会组织管理者,参与制定上海市社区服务标准等实务项目。
四、学科特色与社会贡献
该专业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
- 新文科建设:作为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改革试点,整合社会学与信息技术,开发《智慧养老与服务管理》等前沿课程;
- 本土化创新:以上海超大城市治理为样本,研究成果应用于浦东新区“15分钟生活圈”规划;
- 社会服务转化:师生团队主导的“社区心理健康干预计划”已覆盖12个街道,服务超10万人次。
通过上述多维培养机制,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不仅输送了大量基层治理骨干,更在公益慈善管理、司法矫治等领域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其“价值引领-技术赋能-实践创新”的三维育人框架,为新时代社会治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