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立足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构建了覆盖本硕博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该专业肇始于1995年,是全国首批开展医疗保险方向本科人才培养的院校,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据显示,专业全国排名前40%,毕业生深造率超60%,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为政府机构、医疗机构和保险行业输送大量复合型管理人才。其培养体系深度融合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三大学科,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
学科积淀与战略定位彰显专业高度。作为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唯一医疗保险方向本科专业,构建社会保障理论-医疗保险实务-健康政策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架构。依托公共卫生学院办学,拥有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方向)硕士点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深度参与国家医疗保障政策制定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专业首创医疗保险研究所,其医疗费用控制模型应用于国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课程体系与培养创新凸显交叉特色。实施"五三二"立体化培养模式:
- 五大理论模块:覆盖医学基础(解剖学、药理学)、管理学(医院管理)、经济学(卫生经济学)、保险实务(社会保险精算)和技能训练(病案分类)
- 两阶段实践:大二完成三级医院临床实习,掌握医疗流程与保险经办;大四进入医保局与保险公司,参与健康险产品研发
- 校企协同:建设26个实践基地,包括国家医疗保障局、泰康人寿等机构。创新性推行双语/全英文教学,《微观经济学》《社会医学》等课程采用哈佛大学原版教材,本科生国际学术会议参与率达30%。
师资配置与科研突破支撑行业标杆。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任教师11人中教授占比45%,含外籍专家1名,行业导师团队23人来自国家医保局、三甲医院等实务部门。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在《Health Policy》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DRG支付标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长三角医保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实验室,开发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已在全国12个省市推广应用。
实践平台与产教融合锻造实务能力。构建三维能力培养网络:
- 政校协同:参与江苏省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政策评估
- 医保联动: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共建医保管理实训基地
- 险企合作:在中国人寿江苏分公司设立产品创新工作室学生团队研发的"医保管家"智能服务平台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已在南京鼓楼医院投入试用。
就业前景与行业影响验证育人成效。构建多元化发展路径:
- 深造路径:40%进入北京大学、耶鲁大学等顶尖学府
- 行业分布:政府医保部门(35%)、三甲医院医保办(25%)、健康险公司(20%)、高校科研(15%)
- 领军人物:培养出省级医保局副局长、保险公司总经理等业界精英,校友参与制定《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据2025年统计,硕士毕业生平均起薪25万元/年,健康险产品经理岗位人才缺口达10:1,泰康养老校招录取竞争比突破15:1。
从医保政策研究到健康管理创新,该专业通过"医学筑基-管理赋能-实践创新"培养理念,持续输出具有健康中国使命担当的行业领军人才。其"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体系,不仅成为长三角医疗保障教育标杆,更为国家医保制度改革提供智库支持。需注意的是,专业课程跨度大,要求兼备医学认知与经济分析能力,适合有志于健康事业管理的学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