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自2012年设立以来,始终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育人体系。该专业依托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科集群优势,结合安徽省产业布局,聚焦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工艺研发等领域,通过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平台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专业在师资力量、科研产出、学生就业等方面表现突出,成为学校重点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之一。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工学学士学位为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核心课程包括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等理论课程,以及食品工艺学实验、微生物检验等实践环节。专业强调“理实融通”,通过“基础课程-专业模块-综合实训”三阶段递进式教学,构建了覆盖食品生产全链条的知识体系。例如,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结合行业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则引入企业案例,强化工程实践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专业师资队伍以博士占比70.3%为显著特征,拥有教授11人、副高职称15人,其中包括安徽省教学名师、战略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教师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微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例如,陈志娜副教授团队开发的食品快速检测技术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相关专利已应用于校企合作项目。学院还建有安徽省酿造工业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配备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价值3200万元的高端设备,为科研创新提供硬件保障。
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三段式”培养模式:
- 基础技能训练:在校内实验室完成食品理化检测、微生物培养等基础实验;
- 综合能力提升:通过啤酒生产线、超高压设备等仿真生产系统开展项目化教学;
- 岗位实战应用:在雨润集团、统一集团等30余家合作企业进行6个月顶岗实习。学院与安徽省公众检验研究院共建食品安全检测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可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质量监测等真实项目,近三年累计完成横向课题40余项,服务地方企业产值超600万元。
就业前景与升学优势
专业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7%以上,就业方向涵盖食品检验机构、生物制药企业、质量监督部门等领域。约30%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录取率连续五年位居全校前列,其中45%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2021届毕业生中,研究生录取率接近50%,部分学生进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等专业顶尖院校。用人单位反馈显示,学生因扎实的实验技能和快速适应岗位能力获得高度评价,尤其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食品加工工艺优化等岗位表现突出。
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
作为安徽省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发展。学院与淮南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联合开展农残检测技术培训,每年为基层检测机构输送技术骨干;参与制定的《淮南豆腐制品质量安全标准》成为地方行业规范。在科研转化方面,团队研发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相关成果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奖2项。专业还承担安徽省“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探索“食品安全+大数据”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2023年新增食品智能检测技术等前沿课程。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食品产业升级需求,专业计划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
- 建设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中心,拓展特医食品研发方向;
- 深化与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开发新型检测试剂盒;
- 依托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构建覆盖食品供应链的数字化实训平台。通过持续优化课程结构、扩大国际合作,专业致力于成为长三角地区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的重要人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