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作为重庆市“双高”校,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该校以“π型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智能引领创新发展,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专业集群结构,构建了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育人模式。依托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和国家级实训基地,学校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区域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以“一专多能”为培养导向,聚焦数据服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三大核心能力。课程设置突出“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主干课程包括Python应用开发、机器学习技术及应用、智能语音处理等,同时融入Web开发与数据分析等工具类课程。专业通过“13”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市场实践深度融合,例如在医疗影像识别、智能客服系统开发等产业案例中完成知识转化,确保学生掌握算法优化、数据挖掘等前沿技术。
实践教学与校企协同
学校投资4500万元建设西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整合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商汤智能视觉、百度智能驾驶等八大功能实训室,形成“教学-实训-研发-生产”一体化平台。通过双师型教师团队(含博士、教授及企业专家)与企业项目组深度合作,学生在二年级即可参与自动驾驶、智慧金融等真实课题开发。例如,与忽米网共建的工业大数据应用中心,实现了预测性维护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部分项目获得企业百万级投资。
就业前景与培养成效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5%,主要服务于腾讯、华为、京东方等企业,涵盖算法工程师、AI产品经理、机器人工程师等岗位。据2025年数据显示,从业者起薪较其他IT领域高三分之一,且10年以上经验者薪酬可达普通开发岗位的近两倍。学校通过“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和市级技能竞赛基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竞赛能力,近三年获国家级奖项6项、省市级奖项超百项,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
特色培养模式与社会服务
专业独创“π型专业集群”,将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能汽车等八大产业群联动,推动传统专业智能化升级。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通过VR体验、人机对话等科普活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此外,学校将育人延伸至社会服务,组织师生参与“三下乡”实践,利用AI技术开展反诈宣传、留守儿童科技启蒙,形成“专业赋能社会”的良性循环。这种“理论+实践+服务”的三维模式,成为区域产教融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