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民族传统技艺专业,作为青海省唯一开设该专业的专科院校,以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该专业立足青海多民族文化资源,聚焦青绣(包括土族盘绣、藏绣等)等国家级非遗项目,通过课程创新、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多维度实践,既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又为民族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该专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了“理论+技艺+创新”的三维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涵盖民俗学、艺术欣赏和民族文化概论,核心课程设置民族图案与应用、非遗项目实践等模块,并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新媒体技术以适应数字化转型。例如,学生需掌握从传统纹样设计到现代产品开发的完整流程,将藏式唐卡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实现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
实践教学与校企协同
专业建设注重产教融合,形成“校校企”合作模式:
- 与青海素隆姑文旅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参与青绣产品制作;
- 联合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城市职业学院开展跨区域合作,2024年选派13名学生赴无锡访学,参与“青绣艺术展”等文化交流活动;
- 校内设立民族传统技艺实训室,配备专业摄影、刺绣设备,模拟真实生产场景。
社会服务与文化振兴
专业团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构建“培训+就业+传承”链条:
- 入户培训农村绣娘120人次,集中培训藏族、回族、土族等绣娘430人,帮助人均月增收千元以上;
- 开发“石榴籽”系列文创产品,通过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2022年“海东河湟青绣艺术展”单日销售额突破50万元;
- 与格尔木建安社区合作建立“石榴籽服务阵地”,组织学生参与社区非遗文化推广,覆盖7000余名各族居民。
创新路径与发展成效
专业通过“三联动”实现突破:
- 政策联动:依托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政策,将非遗传承纳入地方发展战略;
- 技术联动:开发青绣数字化纹样库,利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器物;
- 教育联动: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2025年分类考试招生计划42人,并提供国家奖学金、专项助学金等支持。
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4.5%,近三年为青海文旅产业输送200余名复合型人才,助力“青绣”品牌产值年均增长15%。这种将文化基因转化为产业动能的模式,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