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国家“双碳”战略与区域能源转型需求,以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为突破口,与隆基、通威、纳毕硅基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起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聚焦钒钛新能源功能材料研发、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技术等前沿领域,通过“方毅·钛班”等特色培养计划,着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区域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输送专业力量。
一、课程体系凸显交叉学科特性
该专业以能源动力类学科为核心,搭建了三级课程架构:
- 学科基础层:包含电工电子技术、工程制图等工科基础课程,强化学生的机械设计与材料分析能力;
- 专业深化层:设置钒钛新能源功能材料、储能原理与技术等特色课程,结合攀西地区钒钛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技术应用层: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生物质能转换原理与技术等实践型课程,培养新能源系统设计、运维等实操技能。
二、培养模式强化产教融合优势
专业依托三大支撑平台实现人才培养闭环:
- 校企协同机制:合作企业提供学杂费、奖学金资助,并参与课程开发与实习基地建设;
- 科研实践载体:拥有西南首个2.1MW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四川省唯一的太阳能利用技术集成工程实验室,实现“教学-研发-工程”一体化训练;
- 学科竞赛体系:组织学生参与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近三年参与设计攀枝花市小沙坝污水处理厂光伏发电项目等实际工程案例。
三、专业发展锚定国家战略需求
作为全国首批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其发展路径紧扣三大国家战略:
- 产业政策导向:围绕“双碳”目标与新型能源体系构建,重点布局抽水蓄能、钒钛储能材料研发方向;
- 区域经济赋能:深度参与攀枝花市“三结合”项目(灌区工程+抽水蓄能+新能源开发),为地方打造零碳示范城市提供技术支持;
- 学科交叉创新:在能源互联网工程、智慧能源系统等新兴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形成“新能源+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四、升学就业覆盖全产业链条
毕业生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
- 考研方向:可对接能源与动力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15个专业,涵盖机械、材料、电气三大门类;
- 就业领域:覆盖光伏电站运维、碳交易服务、新能源汽车研发等岗位,近年就业率超95%,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家电网、隆基股份等龙头企业;
- 区域贡献度:超过60%的毕业生扎根西部,参与川滇黔清洁能源走廊建设,成为区域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力量。
通过“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体系,该专业已形成鲜明的钒钛资源利用特色与新能源技术应用优势,成为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工科专业标杆。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