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以"三农为本,服务先行"为核心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训练+项目实习"的三维培养模式,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依托农科院校优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重点培养具有乡土情怀和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自2014年设立以来,已构建起覆盖珠三角及粤东粤北的实践网络,学生在梅州、中山、潮州、广州等地的村庄开展本土化社会工作服务,形成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在培养模式上,专业课程采用"主体+双翼"架构:以社会学概论、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等核心课程为主体,辅以公共管理和人文艺术类课程。特别注重农村社会工作专项训练,通过真实项目介入,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农文旅融合规划、乡村治理积分制等创新实践,使学生在脱贫攻坚、民生保障等场景中锤炼专业技能。这种培养路径使毕业生100%具备农村社工实践经验,近80%就业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
实践体系呈现三大特色:
- 地域覆盖广:建立梅州黄花村、中山群安村、潮州社光村等11个实践基地,形成珠三角-粤东-粤北联动网络
- 服务领域深:涵盖未成年人保护、灵芝产业开发、防校园欺凌漫画比赛等多元化主题
- 政校协同强:与村两委、供销合作社等建立合作,如在群安村实践中,学生直接参与党建引领积分超市的运营设计,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方案。
师资力量凸显"双师型"特征,8名专任教师中50%拥有博士学位,87.5%持有社会工作师证书,7人兼任社会组织职务。教师团队深耕农村社工领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形成"研究-教学-服务"三位一体机制。例如郭思源、孙莎莎等教师带队下乡时,既指导学生实践,又同步开展乡村治理课题研究,实现知识生产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
就业方向呈现"四维导向":
- 政府机关:20%毕业生进入民政、妇联等系统
- 基层治理:30%任职于村委会、居委会等自治组织
- 社会组织:35%服务于社工机构、公益基金会
- 继续深造:15%考取公务员或攻读硕士学位
值得注意的是,该专业在农村社工机构就业率持续领先,这与"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培养定位密切相关。
专业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2019年获批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直指"产教深度融合的全省一流专业"。通过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与行业协会共建精品开放课程12门,开发农村社工案例库涵盖136个实操项目。在科研转化方面,师生团队提出的"积分制乡村治理"模式已被中山、潮州等地采纳,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