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工程学院于2020年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是黑龙江省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该专业以工学为学科定位,聚焦智能算法、机器视觉、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构建了覆盖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完整培养体系。根据校友会2025年专业排名,该校人工智能位列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行列,其发展路径既体现工程院校的实践导向,又融入新兴交叉学科的教学创新。
从学科定位来看,该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强调计算机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专业定义明确提出以模拟人类智能为核心,研究领域涵盖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控制、智能系统开发等方向。这种定位使其与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形成差异化发展,尤其在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应用场景中,凸显出与学校优势学科(如交通运输工程、测绘工程)的协同效应。
课程体系设计呈现鲜明的模块化特征,包含四大知识维度:
- 理论基础:必修《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机器学习》等课程,强化学生对智能本质的理解
- 技术实践:设置《机器人规划与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等实验课程,配套建设场景式人工智能实训基地
- 交叉融合:开设《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数据分析》等特色课程,对接学校交通运输工程等省一流学科
- 创新拓展:引入国际人工智能课程和企业定制课程,通过虚拟教研室实现跨学科师资整合
在培养模式上,该专业推行"AI+优势专业"的产教融合策略。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细分为光电信息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并与龙江工程师学院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该校新增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方向,其研究生招生已纳入国家A类复试分数线体系,初试要求必须包含数学一或数学二。
就业竞争力体现在三大领域:首先是智能算法开发,毕业生可从事推荐系统优化、图像识别算法设计;其次是智能装备集成,涵盖工业机器人调试、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再次是交叉领域应用,如在智慧交通、智能建造等场景中担任系统工程师。学校与黑龙江省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深度合作,确保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需求同步。
该专业的独特优势在于工程实践基因与学科交叉平台的有机结合。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其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突出三个结合:
- 军民融合:依托国防特色学科背景,在光电信息工程、智能控制等领域形成技术储备
- 地域特色: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需求,开发智能制造、寒地交通等特色研究方向
- 技术创新:通过研究生工作站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近三年在智能检测、工业物联网等领域取得多项专利
从发展前景看,该专业正在构建本科-硕士-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本科阶段强调基础理论+项目实训,硕士阶段侧重技术攻关+工程管理,这种分层培养模式既满足企业对应用型工程师的需求,又为科研机构输送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随着学校入选中国应用型大学行列,其人工智能专业的区域影响力和行业认可度将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