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理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了专科与本科双轨制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导向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设计人才。该专业立足国家"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构建了覆盖室内设计、景观规划、数字交互等领域的课程群,配备双师型师资团队和先进实训基地,形成"教学-实践-创新"的育人闭环。从2024年招生数据看,专科在校生270人、本科330人,显示出较强的专业吸引力。
在培养体系方面,三年制专科侧重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开设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等16门核心课程,通过真实项目实训强化学生现场管控能力。四年制本科则聚焦数字技术应用,设置AI辅助家具设计和虚拟空间建构等前沿课程,将传统环境设计拓展至智慧城市和服务设计领域。这种分层培养模式使专科生掌握CAD制图和施工图深化能力,本科生具备参数化设计和交互场景开发的创新思维。
课程架构采用模块化组合:基础模块包含设计心理学和环境艺术史论;技术模块涵盖BIM建模和新材料构造;创新模块引入社会设计和可持续生态系统理念。特别是本科阶段的智慧办公空间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从空间规划到智能设备集成的全流程设计,这种沉浸式教学使理论知识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实践体系构建了三层进阶模型:基础层通过材料认知实验室掌握36种装饰材料特性;提升层在数字空间机房完成VR场景搭建;创新层依托乡村振兴设计基地参与真实项目。2024年师生完成的《长江大道口袋公园设计》项目,创新运用海绵城市技术和地域文化符号,体现了教学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校外6个实训基地年均提供200+实践岗位,形成"课堂→工地→赛场"的成长路径。
师资团队由行业专家与学术骨干组成,22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31.8%,6人持有国际注册景观设计师认证。系主任向斌教授主持的传统木构建筑研究基地,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设计教学,其主编的《景观设计思维导图》被列为"十四五"规划教材。教师团队年均承接5项横向课题,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对接建筑装饰行业标准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