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级新材料未来产业学院平台,以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地方支柱产业为导向,形成了“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协同、科研反哺教学等创新机制,培养具备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成型、性能检测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
在培养体系上,该专业采用“工艺-机械-模具”并重的课程结构,设置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塑料模具设计等核心课程,并开发了功能高分子合成、环境友好材料等模块化选修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虚拟仿真实验室、省级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实验设备总值达2800万元,拥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仪器。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深入海控三鑫、台嘉玻璃纤维等企业,完成从理论到工程应用的转化。
师资团队建设凸显“双师型”特色,博士占比56.7%的教师队伍中包括省级教学名师和产业专家。王传虎教授等骨干教师主持20余项产学研项目,带领学生参与吉非替尼医药中间体研发、电子级玻布表面处理剂开发等实际课题。近三年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国家一等奖、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科研经费到账超500万元。这种“教学-科研-生产”闭环模式,使专业课程内容动态对接玻璃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技术前沿。
创新实践平台通过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激发学生潜能。专业实验室开设聚合物成型工艺综合实验等29项实验项目,支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等赛事中获奖。开放性创新项目中,“互联网+”省级银奖、实用新型专利12项等成果,印证了“以成果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校企共建的功能粉体材料实验室更成为区域新材料研发的重要基地,直接服务蚌埠市“材料之都”建设战略。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备、产品质量检测、工艺设计优化等岗位。与丰原集团共建的安徽省聚乳酸应用研究院,以及蚌埠市生物基材料标准化委员会等平台,为人才提供了产业链全环节就业通道。数据显示,超过60%的毕业生进入硅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领域,部分学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质检、海关等管理部门,展现出专业培养的强适应性与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