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的舞蹈表演既是校园文化的活力窗口,也是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作为一所以"质量立校"为育人理念的民办高校,该校通过新生才艺大赛、体育文化节等平台,将舞蹈艺术与思政教育、民族融合深度结合。2024年,医学院的《舞蹈串烧》以古典舞、维吾尔族舞、藏族舞的多元编排斩获校级大赛一等奖,而文学院则在第六届体育文化节中以健身操舞的创意队形设计夺得二等奖。这些作品既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内核,又成为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舞蹈创作的三个核心维度
-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融
医学院的获奖作品《舞蹈串烧》采用"分-总"结构:
- 前半段展现各民族特色舞蹈语汇,藏族舞的舒展长袖象征雪域豪情
- 维吾尔族舞的颈部平移与旋转体现丝路风情
- 古典舞的水袖翩跹演绎东方美学
- 终章通过《美丽中国》的集体编舞,用现代街舞动作串联民族团结主题。这种编排既保留传统文化基因,又通过队形矩阵变换(菱形、波浪线等)强化视觉冲击力。
竞技性与教育性的平衡
在赛事机制设计中,学校构建了三级选拔体系:
① 分院初赛覆盖100多名新生,通过海选激发参与热情
② 校级复赛引入"专业评委+学生代表"双评审制度
③ 总决赛设置"舞台表现力"(40%)与"思政契合度"(30%)双评分维度。医学院的《我和我的祖国》演唱节目正是凭借红色主题创新演绎,在网络人气评选中斩获"最佳网络新星"。个体表达与集体叙事的共振
文学院的健身操舞表演体现了"个体技艺-团队协作"的转化逻辑:
- 单人动作强调爆发力控制与肢体延展度
- 双人配合通过托举、镜像动作建立情感联结
- 集体队形以8-12人模块化重组实现空间叙事
这种创作理念使《第十届健身操舞大赛》作品既展现学生个体的舞蹈功底,又通过动态菱形阵列诠释"文苑挥毫绘华章"的集体精神。
文化育人体系的支撑作用
在"三全育人"框架下,西安思源学院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教育生态。2024年数据显示,该校通过石榴文化节、白鹿雅集等活动,使64.7%的高职毕业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了综合素质,这为舞蹈表演提供了人才储备。更值得注意的是,医学院将舞蹈排练与思政课程结合,在《美丽中国》的编排中融入"五个认同"教育,使舞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课堂。
这些创新实践表明,西安思源学院的舞蹈表演已超越单纯的艺术展示,成为贯通美育、德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立体化载体。随着学校在2025年持续推进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这种将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深度融合的模式,或将为应用型高校的艺术教育改革提供新范式。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