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为特色,聚焦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8年独立招生以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具备计算机模拟技术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体系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全链条知识结构,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平台,构建了独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在专业定位与学科交叉方面,该专业立足粤西、辐射全国制造业,以模具设计制造与成形加工为核心方向。作为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材料成型工艺优化、数字化模具设计和成型过程自动化控制,重点解决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专业实验室配备总值超546.7万元的设备,建成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模具加工工艺虚拟仿真等四大平台,与阳江五金刀剪产业集群深度联动,形成"校内实验—企业实训—产业应用"的闭环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明确要求毕业生具备双核能力:一是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包括数学建模、材料力学等跨学科知识;二是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涵盖模具设计软件操作、成型装备调试等实操技能。通过必修课程如UG模具设计和材料成形原理与工艺,学生可系统掌握从材料性能分析到成型质量检测的全流程技术,而3D打印、机器学习等选修课则拓展了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视野。这种"基础+创新"的课程设计,使毕业生既能满足传统制造业需求,又能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变革。
教学资源方面,专业拥有11名专任教师,其中博士学位占比81.8%,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外聘技术专家形成互补。近四年教师团队承担29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超500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横向合作项目10项,研究成果直接反哺教学。例如,在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的支撑下,学生可参与金属热处理、材料成型虚拟仿真等科研实践,将课堂理论转化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案。
实践创新体系是该专业的突出亮点。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和创新创业团队,学生从大一开始参与产品研发全流程。在阳江国际五金刀剪博览会等平台上,学生的设计作品可直接对接市场反馈,这种"以赛促学"模式成效显著: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例如,全国热处理创新大赛等赛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工程思维,更强化了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能力。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船舶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生产管理,近三年就业率超96%,其中20%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深造。专业与格力电器、风华高科等上市企业建立实习通道,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值得关注的是,其模具成本管理与评估课程直接对应企业的精益生产需求,而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等课程则为智能制造岗位储备了关键技术能力。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使毕业生成为"即插即用"的工程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