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立足首都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智能系统开发、智能终端应用等核心领域。该专业以培养高技能新生代工程师为导向,依托与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等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了“技术+行业”融合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充分响应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国家航天科技领域的人才需求,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与联想、中软国际等领军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该专业直接服务于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重点支撑国家航天科技与智慧康养两大领域。作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点支持专业,其发展深度融入工业互联网应用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产教联合体,同时被列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应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专业。通过开发“AI+养老”实训项目,例如基于大模型的老年健康风险评估系统,专业成功实现技术赋能民生领域,拓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场景。
课程体系突出实战导向
专业课程采用“基础—核心—拓展—实践”四层递进结构:
- 专业基础课程:涵盖Python程序设计、电子电路技术等7门课程,构建底层技术框架;
-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机器学习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应用等6门实战型课程,强化智能体开发能力;
- 专业拓展课程:包含智能产品营销、嵌入式系统等跨领域选修模块;
- 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实习与岗位实习,让学生在火山引擎等企业参与真实AI系统运维项目。特别设置的人工智能综合实战课程,整合了数据标注、模型训练全流程,使学生能独立完成从算法设计到系统部署的完整开发链路。
校企合作驱动技术创新
学院与火山引擎共建联合实验室,探索“真题真做”教学模式。双方在三大方向展开深度协同:
- 课程开发:反向设计“AI技术+行业技能”融合课程,例如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交互设计;
- 技术应用:引入智能体平台优化校园管理,实现AI辅助学情分析与教务流程自动化;
- 人才共育:开展“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1+X证书培训,学生可考取人工智能前端设备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近三年学生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5项、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工程化应用大赛二等奖等荣誉。
师资团队兼具学术与产业背景
专业教师队伍由高级工程师、企业技术专家与学术研究者构成多元结构:
- 宋合志(教研室主任)拥有10年企业研发经验,主导物联网与自动化技术教学;
- 马青松博士(腾讯前工程师)专注自然语言处理,发表国际论文十余篇;
- 谭小锋等教师具有高级技师资格,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项超20项。团队累计获得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0余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2项,形成“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优势显著
毕业生主要进入智能数据分析与AI系统运维两大岗位群,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 数据方向:从数据标注专员晋升至人工智能训练师,平均起薪高于行业15%;
- 工程方向:由系统运维技术员成长为项目经理,参与过国家级项目的毕业生占比达32%。代表性就业单位包括华为AITO、北方华创等上市企业,2025届毕业生杨先宇更通过专接本考入北方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印证了专业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