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隶属于智能工程学院,该学院作为学校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院系之一,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基础,形成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培养体系。专业聚焦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求,通过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和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具备运营组织、设备管理、安全控制等核心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下从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就业方向等维度展开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构建了覆盖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知识框架。核心课程包括机械制图与AutoCAD、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票务管理等基础理论,同时融入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运营安全管理等实操性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机电设备运用和信号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例如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运用课程培养学生对自动化系统的操作能力,而城市轨道交通调度指挥课程则强化了应急响应与资源调配的决策思维。
实践教学环节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企共建实验室展开。校内建有汽车技术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等平台,配备总值超5470万元的先进设备,可模拟轨道交通调度、票务系统故障排查等场景。校外实践则通过30余家合作企业(如蔚来汽车、江铃新能源)提供真实岗位训练,学生可在轨道交通集团的行车调度、站务管理等岗位完成顶岗实习,掌握自动售检票系统操作、安全门控制等关键技术。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集团及关联企业,覆盖行车组织、客运服务、车站设备运维三大领域。具体岗位包括调度员、票务员、安全员等,其中行车调度指挥岗位要求学生熟练运用ATS系统(列车自动监控系统),而票务管理岗位需掌握收益审计与清分结算流程。此外,专业对接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计划,重点培养适应电子信息产业链与装备制造产业链升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该专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学科交叉融合与产教协同创新两方面。一方面,课程体系中融入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等智能工程学院优势课程,强化学生在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光电产业学院、铁路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轨道交通运营与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融合,例如在行车安全辅助工程实验室中开展驾驶疲劳检测等前沿研究。
从职业发展角度看,学生需重点提升多岗位协同能力与技术迭代适应力。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课程中,需掌握从设备监控到应急预案制定的全流程管理方法;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拓展课程,则为参与新能源轨道交通项目提供知识储备。专业还通过服务心理学、形体训练等课程塑造职业素养,确保毕业生在应对乘客服务、突发事件时展现专业性与应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