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甘肃省应用型高校的代表,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三大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构建了"技术+管理"双核驱动的培养体系。该专业入选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并在校友会2024-2025年排名中蝉联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5★),其培养模式紧贴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通过BIM技术、无人机测绘、装配式建筑等前沿课程,培养能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胜任决策、投资、施工等关键岗位的复合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形成了"基础强化+技能深化+实践优化"的三层架构。基础理论模块包含工程经济学、合同管理、工程结构等核心课程,奠定管理科学理论基础;数字化技能模块重点设置BIM技术原理与应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无人机测绘技术等实践性课程,强化信息化工具应用能力;创新拓展模块则通过全过程造价管理竞赛、结构模型设计竞赛等学科赛事,培育创新思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程估价学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广联达软件实训"双轨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定额计价原理的同时,熟练操作行业主流造价软件。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四阶递进"培养路径:
- 基础实验:在力学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性能测试等基础技能训练
- 虚拟仿真:利用BIM综合实训室进行三维建模、施工模拟等数字化实践
- 项目实战:通过校企共建的40余个产教融合基地开展真实项目全过程管理
- 创新孵化:依托BIM工作室组织学生参与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
这种培养模式使2023届毕业生高品质就业率达50%,平均月薪突破8000元,就业单位涵盖中国中铁、中建三局、甘肃路桥等头部企业。
专业师资团队以双师双能型教师为主体,硕士博士占比近80%。工程管理与测绘工程系主任王婧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指导学生斩获国家级BIM竞赛奖项;赵峥嵘教授拥有30年工程实践经验,主持完成多项省级科研课题;魏欢等青年教师将工程合同管理实务案例融入课堂,打造出"掌声、笑声、辩论声"的"三声课堂"。这种"学术导师+产业导师"的双导师制,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前沿保持同步。
面对智能建造时代需求,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突出三个创新点:
- OBE成果导向教育:建立"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级质量监控体系
- 信息化教学转型:开发蓝墨云线上教学平台,建设BIM+GIS数字孪生教学资源库
- 证书融通培养:将施工员、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课程模块
这些举措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考取BIM建模师、AutoCAD认证等6类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技能"双证融通。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