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自1958年建立土壤农业化学教研组以来,已形成以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完整学科体系。作为云南省重点学科和一流建设学科,该学科依托农业农村部云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平台,围绕山地土壤改良、作物营养调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方向开展研究,构建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成为西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学科特色研究方向方面,其重点聚焦四大领域:
- 高原山地土壤肥力培育:针对云南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开发出土壤生物培肥技术,显著提升退化土壤生产力;
- 作物营养与病害控制:通过间作系统优化,实现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连续8年增产12.9%和N2O减排5.2%-14.5%,揭示间作通过调控nosZ基因丰度和作物氮吸收实现减排的机制;
- 农业污染修复技术:研发重金属污染农田生态修复技术,在会泽等地建立野外科学观测站,推动污染土壤安全利用;
- 区域绿色发展政策:参与制定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方案,形成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体系,支撑云南省26.88亿元的农业经济效益。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体现多维度协同优势。学科不仅独立运营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还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共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该平台入选2022年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在基础研究领域,团队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发现,间作系统的N2O减排效应与土壤NO3-N含量降低和功能基因丰度变化密切相关,这一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12.4的《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期刊。应用技术转化方面,开发的高原特色作物专用肥系列产品已实现产业化,近五年获国家专利授权46项。
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科研实践。学科设置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4个本科专业,创新“科技小院”培养模式,30%以上专硕研究生通过田间驻点完成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方面,建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虚拟教研室3个,将间作增产减排、坡耕地水土保持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师资队伍中9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包括省部级人才14人,形成云南省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创新团队等7个教学科研团队。
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凸显学科辐射力。作为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单位,学科与云天化等企业合作开展横向项目52项,研发的土壤调理剂助力云烟、云花等高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国际层面,与瓦赫宁根大学等20余国高校建立合作,承办第十四次全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高层论坛,推动间作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成果的全球应用。通过古生村科技小院等载体,团队将N2O减排理论转化为田间管理方案,为应对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矛盾提供中国西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