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学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立足区域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与新材料技术,构建了“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以服务智能矿山、新能源汽车和应急装备等战略产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具备金属冶金、模具设计、3D打印等核心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产教融合的课程设置和前沿技术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热加工技术,还能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数字化变革,形成独特的技术+技能双元能力结构。
在培养目标层面,该专业聚焦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材料成型原理、工艺设备设计及自动化控制等核心知识体系。课程设计强调多学科交叉,例如将机械制造基础与材料分析检测技术结合,形成从材料制备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知识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方向设置紧跟产业趋势,开设了智能生产与管理调度、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等前沿课程模块,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真实生产环境。
核心课程体系围绕三大主线展开:
- 材料科学基础:包括金属学及热处理、材料加工冶金传输原理等,夯实专业理论根基;
- 成型工艺技术:涵盖材料成型工艺及设备、固态相变原理等关键技术;
- 智能控制应用:通过材料加工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创新实训等课程,培养数字化生产能力。尤其突出的是增材制造与快速成型课程的设置,将3D打印技术从原型制作延伸到工业级应用场景,与焊接实训、模具设计等传统工艺形成互补。
专业特色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生需完成包括智能运维检测综合实训、赛教融合创新项目在内的12项实践环节。例如在智能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完成从零件设计到虚拟仿真的全流程开发;而智能生产调度实训则模拟真实工厂环境,训练学生运用MES系统进行生产排程与质量管理。这种“做中学”模式使毕业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工程机械、汽车制造、军工装备及冶金行业,从事3D打印工艺开发、特种焊接技术研发等岗位。数据显示,近年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一汽集团、太原重工等龙头企业担任技术骨干。同时,专业积极拓展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就业渠道,为智能工厂的工艺优化与设备运维输送复合型人才。持续深造的路径也较为畅通,往届考研学生成功进入太原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