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的科学教育(师范)专业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锋力量,自2001年率先开设以来,始终紧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通过"教育与科技融合"的育人理念,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依托学校百年师范教育底蕴,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引领,累计为全国输送了数千名具备跨学科素养的复合型科学教师,特别是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专业建设以"三维核心能力"培养为框架,通过基础实验课程群与综合实践平台的双轨联动,系统提升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大一阶段开设基础物理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等模块化课程,采用"理论讲授+操作实训"模式夯实专业基础;大二阶段引入STEM课程设计与评价,通过项目式学习强化科学思维训练;大三阶段依托科技设计与制作等实践课程,开展科技创新竞赛与科普活动策划。这种阶梯式培养路径使学生在掌握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核心理论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全程浸润"特色,构建起覆盖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科研平台的三维网络。校内建有科学探究实验室、科技创客空间等5个专项实验室,配备3D打印、虚拟仿真等先进设备;校外与重庆市科技馆、重点中小学共建28个实践基地,实施"双导师制"指导模式。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交叉应用,该国家级平台不仅支撑特殊教育研究,更为科学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教育康复技术的实践场景,培养出既懂普通教育又通特殊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创新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形成"人工智能+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专业核心课程如智慧教育系统设计与开发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指导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教育媒体应用课程整合AR/VR技术,开发出30余个虚拟科学实验模块。这种数智化转型成效显著,近五年学生团队在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斩获29项国家级奖项,开发的"火星基地生态模拟系统"等作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地协同"机制得到持续提升。作为重庆市首批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单位,该专业与江津区等10个区县建立定向培养联盟,实施"1.5+2.5"分段培养: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通识教育,后五个学期深入基层学校开展驻校实践。数据显示,近三年毕业生考编率达60%,超过85%的就业者能在入职半年内独立承担跨学科课程开发工作,培养质量获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