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省属重点大学,该校以教师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构建了涵盖工、管、经济、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2013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后,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等方面持续突破,形成了立足区域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研究生教育格局。
一、学科体系与学位授权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以分层分类的学科布局为核心:
- 学位授权点: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0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覆盖文学、理学、工学等10大学科门类。
- 重点学科:建有地理学、中国史等13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地理学和中国史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凸显高原科学与人文研究的区域特色。
- 科研平台: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26个科研机构,推动学科交叉与创新。
二、培养机制与师资力量
学校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深化培养改革,构建了“学术+应用”双轨制培养模式:
- 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293人,其中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双聘院士3人,形成以本土专家为主体、国内外学者协同指导的导师团队。
- 资助体系:实施“三助”岗位制度(助研、助教、助管),配套研究生奖助管理办法和创新基金,资助额度位居西部高校前列,全日制研究生覆盖率超过90%。
- 国际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通过客座教授94人、合作导师117人等柔性引才计划,拓展学术资源。
三、招生规模与培养成效
学校面向全国(含港澳台)招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
- 学生结构:截至2023年,各类在校研究生约26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逐年提升,适应区域产业升级需求。
- 培养成果:累计培养毕业生近6500人,获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优秀单位,在基础教育、生态保护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人才。
- 质量保障:建立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和导师动态考核制度,近五年研究生参与国家“863”计划、“973”专项等重大项目20余项。
四、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从1978年首批硕士点到2017年研究生院正式挂牌,学校实现了三级跨越:
- 1978-1994年:起步阶段,开展硕士层次教育;
- 1994-201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设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
- 2013年至今:跻身博士培养行列,形成“本-硕-博-博士后”全链条培养体系。
当前,学校以“统筹资源、科研导向”为原则,重点发展高原生态环境、民族教育等特色方向,致力于建设“青藏高原一流研究生教育高地”。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