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济宁学院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以服务城市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为切入点,通过"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构建起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厚基础、强应用"的培养特色,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保持在行业前列,2025届设计类毕业生规模达124人,展现出强劲的专业发展潜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构建了"基础+核心+实践"的模块化体系:
- 基础理论模块包含《中外设计史》《人体工程学》等课程,强化学生文化底蕴
- 专业技能模块突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景观规划原理》等数字化工具应用
- 实践创新模块通过《乡村振兴与设计实践》《非遗文化创新设计》等课程实现产教融合特别设置的空间类型设计与绿色可持续设计课程,将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现代环境设计。学生需完成包括"儒风雅境"文化街区设计在内的系列实践项目,其中2023届毕业作品《"东风"之韵特色小镇规划》曾获省级设计竞赛奖项。
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三维联动"培养模式:
- 校内实训依托600平方米展藏馆、数字艺术教学实训室等9个专业空间
- 校企合作与山东新思域设计艺术股份等企业共建教授工作室
- 社会服务参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等重大项目设计通过"双师制"教学(行业导师占比40%),学生在真实项目如曲阜民宿改造中掌握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管理的全流程。2024年"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团队作品"有巢"管道折叠外附支架获国家级一等奖,彰显技术创新能力。
该专业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 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社区景观规划等专业岗位
- 文化创意:参与儒风运河文创产品开发、非遗技艺创新设计
- 教育科研:部分毕业生进入职业院校担任设计类课程教师近年涌现出李含笑等新锐设计师,其特色小镇规划作品被纳入地方文旅建设项目。用人单位反馈显示,毕业生在BIM技术应用和传统文化转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专业建设亮点体现在"三个融合":
- 技艺融合:将金文云锦工艺等非遗技艺引入现代空间设计
- 科艺融合:开发虚拟空间呈现技术课程模块
- 产教融合:建立儒家文化文创研发基地实现设计成果转化通过新金石学研究所等科研平台,师生团队完成"运河绘事"大运河生态美术呈现等国家级项目,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同频共振。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