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立足临海区位特色,面向国家基础测绘与海洋经济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7年创办以来,依托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科优势,以工学学士学位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通过项目教学、校企合作和资质平台支持,培养能在海洋测绘、国土规划、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技术开发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核心课程覆盖数字地形测量、GPS技术原理与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三大技术模块,并融入海洋测绘和无人机测量等特色内容。例如,地图学与不动产测量课程结合区域土地管理需求,摄影测量原理与应用则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强化三维建模能力。理论课程与CAD制图、GIS数据综合处理等实践环节衔接,形成“学用结合”的闭环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层次进阶:
- 基础技能训练:通过控制测量实习、GNSS数据处理掌握仪器操作;
- 综合应用能力:在无人机测量实训、遥感图像处理中完成真实项目;
- 产学研结合:依托国家测绘乙级资质平台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农村土地延包等横向项目。近五年学院横向项目经费超8000万元,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 政府部门:市政、国土、海洋部门从事基础测绘与资源管理;
- 企业单位:信息技术公司、勘察设计院承担工程测量与系统开发;
- 科研教育:高校教学或参与海岸带生态修复等前沿研究。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在智慧城市、灾害监测等新兴领域就业率显著提升。
专业特色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临海区位优势,课程设置突出海洋资源测绘与生态监测;二是“双师型”师资与虚拟仿真实验室支撑技术创新;三是资质平台赋能,通过土地规划乙级、不动产登记代理等资质,实现教学与行业标准对接。例如,钦州市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成为区域测绘技术攻关核心平台。
发展前景上,传统测绘正向智能化转型。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测绘领域的应用,专业新增无人机技术、空间数据库等课程,培养适应智慧中国建设的技术人才。尽管行业存在野外作业强度高的特点,但地理国情监测、三维实景建模等新需求推动人才缺口扩大,近年录取分数呈现回升趋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