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医学院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立足“健康中国”战略需求,通过交叉学科培养模式和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医学知识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依托健康管理系,整合基础医学、管理学、运动科学等多学科资源,形成了以社区健康管理为核心、精准健康干预为特色的培养路径。近年来,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已在健康服务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成为区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该专业构建了“医学+管理”双轮驱动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涵盖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和健康心理学,专业课程聚焦健康评估技术、健康数据分析和个性化干预方案设计。通过校院协同育人机制,学生不仅掌握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理论,还能在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实践基地进行情景模拟健康管理。例如,在全国大学生健康管理情景模拟沙盘大赛中,学生团队通过模拟社区健康管理者角色,完成健康指导、随访监测、多机构协作等环节,最终斩获国家级一等奖**,展现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成效。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理念。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 社区健康服务:定期组织师生深入和平社区开展健康科普、中医理疗、疾病筛查等活动,累计服务居民超千人次;
- 医院协同实训:与云峰医院、和平医院等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围绕健康管理新模式开展联合科研与技能培训;
- 学科竞赛驱动:以沙盘大赛、案例分析等赛事为载体,强化学生的健康干预方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课堂+社区+竞赛”的三维实践模式,使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社会服务方面,该专业构建了“政-校-医-企”协同网络。通过联合地方政府开展健康长治建设,参与制定分级诊疗政策、推动医疗联合体发展;与振东制药等企业合作研发健康产品,促进健康产业转型升级;更创新推出“健康加油”品牌服务,组织博士团队和附属医院专家进社区,提供精准健康管理讲座、慢性病防治指导等惠民服务。例如在和平社区开展的骨质疏松防治项目,通过健康宣讲结合个性化干预方案,显著提升居民骨骼健康认知度。
学科建设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康管理系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教研室,由窦志勇等专家领衔开展健康管理理论研究,同时与山西省白求恩医院等机构共建健康管理创新中心。在科研方向上聚焦健康大数据分析、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等前沿领域,近年承担省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超百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长治模式”。这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区服务的路径,使健康管理服务覆盖人群扩大30%,相关经验被纳入地方健康政策参考。
通过十余年的探索,长治医学院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形成“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其实用型人才输出、健康管理模式创新和区域健康生态构建的实践经验,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持续推动着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