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立足深厚学科积淀,融合传媒特色资源,形成了“文学素养+创意能力+传媒技能”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作为校级重点专业,它依托茅盾研究中心、浙江网络文学院等平台,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结合,培养兼具文化传承意识与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下设传统方向与网络文学创意写作方向,覆盖文学研究、文化传播、内容生产等多元领域,毕业生就业率超95%,升学与职业发展路径广阔。
一、“传媒+文学”的办学特色
该专业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现代传媒技术融入文学教育体系。课程设计中既包含《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等核心理论课程,也设置《新闻采访与写作》《视听语言》等传媒实务课程,强化学生对文本的多媒介转化能力。例如,学生通过参与“汉语之夜”晚会策划、影视剧本创作等项目,将文学理论与短视频制作、舞台表演等媒介形式结合,形成“听、说、读、写、用”五位一体的能力矩阵。这种跨界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教育、出版等传统岗位,也能适应新媒体运营、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需求。
二、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分为三个层级:
- 基础层:以《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构建学科框架,夯实语言分析与文学批评能力;
- 进阶层:通过《创意写作》《网络文学创作》等课程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内容生产技能;
- 实践层:依托网络文学影视化实验室、国际传播工作坊等平台,完成短剧创作、文化IP开发等实战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与创意写作方向还引入英美创意写作教育体系,开设《非虚构写作》《文化创意与策划》等特色课程,推动文学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三、双师型师资与科研支撑
专业师资队伍由博士占比85%的学术型教师与驻校作家、编剧组成的创作型导师构成。例如,茅盾文学新人奖得主刘业伟教授将国际访学经验融入教学,而拥有鲁迅文学奖、飞天奖获奖经历的教师则通过剧本工坊指导学生创作。科研方面,近五年团队承担国家级项目14项,出版专著59部,研究成果直接反哺教学。教师主导的《梅花红桃》《平凡岁月》等热播剧剧本创作案例,成为课堂分析的鲜活素材。
四、立体化实践平台建设
专业构建了“学术研究—内容生产—产业应用”全链条实践生态:
- 学术平台:茅盾研究院、媒介哲学研究所等机构推动地域文化研究;
- 创作平台: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实验室助力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
- 产业平台:与华策影视、腾讯等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输送学生参与影视剧编剧、IP运营等项目。
近三年,学生作品在柏林华语电影节、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等赛事中获奖30余项,印证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五、多元出口与持续发展
毕业生呈现“升学深造”与“职业应用”双轨并行态势。约20%学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爱丁堡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攻读硕士,其余多数进入文化传媒、教育、政务等领域。例如,2021级校友张晋瑜入职香港桦竺教育担任执行董事,张佩进入爱丁堡大学研究跨文化传播。专业还与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联动,开设“视听化汉语教学”方向,为语言文化传播储备高层次人才。这种多元培养路径使专业连续多年保持95%以上高就业率,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