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作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依托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核心、科研创新为支撑、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自2005年设立以来,历经多次学科调整与优化,现已成为师资力量雄厚、实验条件优越、社会认可度高的特色专业。其培养目标聚焦于基础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通过“OBE”教育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强调“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综合素养,为生物科学教育领域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以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结合生态文明教育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生物学知识、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历史可追溯至2005年,最初隶属于化学化工系,后经院系重组并入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2019年独立建院后,专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21年纳入地方优师专项计划,每年定向培养30名基层生物学教师,凸显其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专业课程设置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原则,涵盖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与教育实践三大模块:
- 核心课程: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 教学能力培养:通过生物教学论、教育见习、微课设计等课程,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
- 实践创新:依托“三层次四模块”实践体系(基础训练、综合训练、拓展训练;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核心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提升学生科研与教学实操能力。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50%以上,博士(含在读)比例超90%,并拥有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获得者、“青年科技新星”等高层次人才。专业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科研实力为教学提供强力支撑。实验室配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总值2000余万元的先进设备,并依托陕西省河流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展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色研究。
实践教学与就业前景
专业构建了“校-地-校”协同培养机制,与渭南高级中学、迤山中学等10余所中学建立实习基地,通过教育研习、技能竞赛(如“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强化实战能力。近年来,学生考研率持续领先全校,2023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21.67%,部分学生进入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顶尖学府深造。就业方向多元化:
- 教育领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机构课程研发;
- 科研与技术:生物制药企业研发岗、环保机构技术员;
- 公共服务:疾控中心、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岗位。
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专业团队深度参与地方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包括:
- 2021年承担渭南市秦岭北麓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项目,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 与潼关软籽石榴基地合作,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助力乡村振兴。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也强化专业与地方经济的联动效应。
渭南师范学院的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通过“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路径,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其省级一流专业的定位、高比例博士师资的配置、前沿科研平台的支撑,以及“考研引领”的学风建设,共同构筑了专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在教育、科研与产业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