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深耕信息技术教育领域近40年,形成了"师范底色+工科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前身可追溯至1986年数学系计算机方向,1995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23年在北京市专业评估中位列第二。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北京市特色专业优势,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其中70%的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出自本专业,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
学科定位与培养体系
专业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引领,构建"双轨制"培养架构:
- 师范方向: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设置智能教育技术、教育软件开发等特色课程
- 工程方向:聚焦智能媒体技术与系统可靠性,开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原理等前沿课程培养流程实施"3+1"进阶路径:
- 前三年完成数据结构与算法(128课时)、操作系统(96课时)等核心课程
- 第四年通过教育见习-企业实训-科研攻关三阶提升,近三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奖项46项。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
构建"金字塔型"课程矩阵:
- 数理基础层:设置离散数学(64课时)、电路原理(48课时)等省级精品课程
- 技术核心层:开发计算机网络原理(双语)、软件工程等6门重点建设课程
- 交叉拓展层:开设智能机器人技术、媒体大数据处理等特色模块教学资源包含:
- 亿元级实验室:建设智能机器人开放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专业平台
- 双师型师资:39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77%,含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
- 案例教学库:采用华为基站芯片研发等真实项目开发教学案例。
实践平台与产教融合
形成"四维联动"实践网络:
- 教育实践:在北京市1000余所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 校企协同:与中关村科技园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 科研转化:近三年完成2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技术转化收益达500万元
- 学科竞赛:年均组织参加全国集成电路创新大赛,获奖率连续五年超60%实践环节占比总学分35%,包含:
- 半年企业轮岗:参与日均1000+用户量级系统开发
- 42周毕业设计:完成千万行代码量级软件工程项目
- 双创项目孵化:人均参与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
就业前景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 基础教育:45%任职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起薪8-12万元/年
- 科技企业:25%进入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从事研发
- 科研院所:18%考取中科院计算所等机构深造
- 自主创业:2025届毕业生创办12家教育科技企业新兴职业方向包括:
- 智能教育产品经理:设计AI教学辅助系统
- 教育大数据分析师:开发学业预警预测模型
- 元宇宙教育架构师:构建虚拟教学空间。
专业优势与发展建议
对比同类院校,该专业形成显著特色:
- 核心优势:
- 师范基因:北京市70%信息技术教研员为本专业毕业生
- 传媒特色:与新闻传播学学科交叉开发智能媒体技术课程群
- 提升方向:
- 量子计算课程模块需加强,建议增设量子算法基础选修课
- 国际认证待完善,推动ACM/IEEE课程体系对接教学评估显示学生满意度4.2分(满分5分),毕业生建议增加硅谷科技企业实训机会,强化教育元宇宙开发等前沿技术培训。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