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传媒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立足传媒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构建了"新工科+传媒"的交叉融合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04年设立以来,依托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立项建设平台,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具备大数据分析、网络安全、融媒体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22年入选中国高教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彰显其在教学创新领域的突出成果。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该专业以"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个性明"为培养目标,建立"双主体"育人机制。课程体系突出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设置C/C++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技术等核心课程,同时融入广电宽带网络技术、动画制作技术等传媒特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超过40%,通过NIIT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嵌入式ARM开发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工程应用能力训练。
产教融合与创新实践
校企合作构建的"IT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显著特色:
- 与腾讯、阿里等企业共建200G跨国专线实训平台,开展真实项目开发
- 实施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培养项目,引入企业导师制
- 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6项,主持省级双创项目9项
- 开发"大数据+传媒"特色课程群,涵盖舆情分析、影视特效算法等方向
职业发展与升学路径
毕业生在IT行业和传媒科技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
- 就业方向:58%进入互联网头部企业,32%任职于广电传媒机构,平均起薪较江苏省同类专业高18%
- 典型岗位:软件开发工程师(32%)、网络安全工程师(25%)、融媒体技术主管(18%)
- 升学优势: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等开展本硕贯通培养,优秀生可直通海外名校
- 行业认可度:在2025校友会排名中位列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
特色培养模式解析
该专业实施"三阶段能力递进"教学法:
- 基础夯实阶段:通过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课程构建系统认知
- 交叉融合阶段:开设虚拟现实技术、游戏引擎应用等传媒技术课程
- 创新实践阶段:在华为、中兴等企业实习基地完成毕业设计产业化项目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掌握Java EE框架等开发技术,又具备影视特效算法优化等传媒科技专项技能。
通过十余年的教学改革,南京传媒学院计算机专业已形成"技艺双修、跨界融合"的鲜明特色。其毕业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系统能力,更具备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于传媒产业升级的创新能力,在数字内容生产、智能媒体传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竞争力。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