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学院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工学门类下的机械类本科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该专业依托学院在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的学科积累,结合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通过整合多领域知识,学生不仅能掌握材料成型加工的核心技术,还能在煤机装备、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下面将从培养方向、课程结构、实践体系、就业前景及学科支撑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材料设计与选用—成型工艺—成型工装(模具)设计—成型过程控制”的全流程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具备设计创新、工业实践、技术管理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可从事材料检测、模具开发、工艺优化等工作,尤其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两个方向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例如,学生需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原理与塑料成型工艺等跨领域知识,以适应汽车、电子、轻工等行业的多元化需求。
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融合。核心课程包括:
- 材料科学基础与材料成型原理,奠定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理论基础;
- 机械设计基础与材料成形仿真,强化数字化设计与智能控制能力;
- 工程测试技术与模具制造技术(CAD/CAM),提升工艺优化与工程实现水平。此外,专业通过设置铸件成形理论、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模块化课程,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知识链。
实践教学体系以工程师基本训练为导向,包含三个关键环节:
- 工程训练实习与机械零件课程设计:通过机械制图、设备操作等实训强化动手能力;
- 专业综合实验:例如为期三周的高分子材料改性实验,将材料特性研究与工艺参数优化结合;
- 毕业设计(论文):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问题攻关。这种“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的培养模式,使超过88%的教师团队(含博导16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就业方面,毕业生可进入机械制造、汽车工业、电子电器等领域,担任材料工程师、模具设计师或工艺研发专员。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因具备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优势,在智能制造企业中的岗位适配度显著提升。同时,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并与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国家“973”项目等科研平台的机会,进一步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为专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师资队伍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其科研成果在材料成形仿真、轻量化制造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种“基础原理-创新工艺-智能装备”的学科架构,使该专业在2021年通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评审,成为区域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