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始于2019年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院,该院由济南大学与北京中科华数信息科技研究院合作共建,以钟义信院士为院长,依托中科智库的院士资源和产业网络,形成了“AI+X创新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引领性科学研究、产业孵化和国际合作六大功能,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制造、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
在学科建设方面,研究院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同时拓展跨学科融合方向:
- 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探索类脑计算与认知模型
- 智能机器人:开发工业场景下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 智慧城市: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治理平台
- 智能生物医疗:研发内窥镜手术辅助系统等临床技术其人工智能(专硕)专业代码为085400,考试科目包含847算法与数据结构,参考书目涵盖严蔚敏《数据结构》等经典教材,复试采用高级程序设计机试,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出鲜明的产教融合特征。通过校企协同育人项目,与龙头企业共建30余个实践基地,开发《电力电子技术》等人工智能交叉课程。课程改革中引入知识图谱和智能助教系统,实现学习路径导航与资源推荐,形成"理论教学-项目实训-产业应用"的闭环培养模式。为支撑数字化转型,学校投入3000万元建成智慧教室,升级高性能计算平台(算力达150TFlops),并组建百人规模的人工智能师资团队。
在应用创新层面,研究院已孵化多个产业化项目。例如医疗领域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内窥镜微创手术辅助系统》,该系统集成机器视觉算法与病理数据分析,获得II类医疗器械认证,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另一项《MRI影像智能诊断技术》通过分层自校准检测方法,实现脊柱病变识别准确率93.3%,推动影像诊断智能化。这些成果印证了智能+产业战略的有效性,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转化模式。
教育创新方面,学校启动本科数字教育行动方案,计划到2027年完成30个传统专业的智能化改造。具体路径包括:
- 课程体系重构:将《大学计算机》升级为人工智能通识课
- 教学模式革新:运用虚拟仿真实验开展沉浸式教学
- 评价机制转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系统
- 师资能力重塑:开展AI教学法专题培训2000余人次这种系统性改革使学生在蓝桥杯等国家级竞赛中斩获64项大奖,验证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成效。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