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以服务国家战略和数字经济为目标,聚焦新工科专业建设,构建了覆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通过产教融合与科研创新双轮驱动,形成了“硬、软、数、智”一体化的专业结构,为航空航天领域输送了大量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专业设置与培养体系
学院目前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各专业培养方向紧扣产业需求:
- 人工智能专业:侧重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等方向,强化数学基础与算法设计能力,毕业生可从事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领域研发;
- 机器人工程专业:联合新松机器人等企业,培养具备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聚焦航空工业数字化转型,设置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处理算法等核心课程,服务智慧航空领域。
科研平台与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辽宁省新能源飞机电推进系统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航空航天装备与机器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平台,以及沈阳市无人机攻防对抗与智能博弈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基地。在师资配置上:
- 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博士学历占比67.7%,高级职称教师占比73%;
- 学术团队包括省级教学名师2人、兴辽英才计划专家1人,科研方向涵盖智能机器人与多智能体协同、航空制造智能与数据分析等特色领域。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学院通过三类举措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 课程共建:与华为、东软等企业联合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
- 双导师制:建立企业导师库,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评审,确保课题对接产业需求;
- 实训体系:依托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5大实验室,搭建从算法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实践平台。
创新实践与竞赛体系
学生培养注重工程实践能力与科技创新素养双重提升:
- 构建国家级-省部级-产业级三级竞赛体系,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智能车竞速挑战赛、计算机博弈模型构建等赛事;
- 开展寒假创新训练营,设置深度学习算法轴承故障诊断、Unity飞行模拟系统开发等35门微课程,强化跨学科实践能力。
学科交叉与未来布局
学院于2022年获批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硕士点,重点推进三大研究方向:
- 智能机器人与多智能体协同:面向无人机集群控制等航空航天场景;
- 智能计算与协同感知:开发航空器故障预测算法;
- 航空制造智能与数据分析:支撑飞机复合材料工艺优化。通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的学科交叉路径,持续强化在智能航空装备、航空大数据等领域的特色优势。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