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声乐演唱)专业是其传统优势学科,作为首批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学院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资源,形成了以美声演唱与民族演唱双轨并行的培养体系。自1927年国立音专设立声乐组以来,历经周小燕、廖昌永等声乐教育家的传承,现已成为中国声乐教育的标杆,以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音乐素养的声乐人才为核心目标。
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该专业构建了“四轮驱动”音乐学科综合体系,核心课程包括:
- 声乐演唱(美声/民声)主课
- 歌剧表演与重唱(含《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经典剧目实践)
- 艺术歌曲与中国歌剧研习
- 视唱练耳、钢琴、和声等音乐基础课程
- 舞台技能与语音正音(覆盖意大利语、德语等多语种发音训练)
采用“大中小一贯制”人才培养体制,本科学制为五年,实行“双导师制”,由主课教师与艺术辅导教师协同指导。例如,声乐歌剧系设立上海青年歌剧团,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三年强化训练,系统提升舞台实践能力。
实践平台与艺术资源
专业实践贯穿教学全程,包括:
- 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由院长廖昌永领衔,承担国家级演出项目如《长征组歌》《康定情歌》等。
- 国际赛事与交流:学生可参与布达佩斯国际声乐比赛、金钟奖等赛事,并赴意大利、德国等地交流。
- 原创剧目排演:近年重点排演《日出》《汤显祖》等中国歌剧,强化民族声乐创新表达。
以2023年为例,学生团队在央视《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演出中表现突出,体现了“教创演研一体化”的实践成果。
师资力量与学术支撑
专业师资涵盖国内外顶尖声乐教育家与表演艺术家,如:
- 廖昌永(院长,男中音歌唱家)
- 方琼(系主任,民族声乐专家)
- 黄萱(次女高音,歌剧《唐璜》主演)
- 汪任酩(男高音,德国汉堡歌剧院前演员)
教学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18.6%,博士及硕士学历教师达100%,并形成表演基础教研室与艺术辅导教研室的协同教学模式。例如,黄萱教授主持的《中国艺术歌曲百年》科研项目,将学术成果直接转化为教学案例。
就业方向与行业影响力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
- 国家级院团:如中央歌剧院、上海歌剧院
- 教育领域:高校声乐教师(占比约35%)
- 文化传播机构:艺术指导、剧目策划
据2024年数据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在专业院团演员岗位就业率达62%,且多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校友如蒙明慧(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军乐演奏员)、程倩(《中国好声音》冠军)等,彰显了专业培养的多元适应性。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