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凭借其鲜明的行业特色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在广西高职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该专业依托工业机器人教学实训设备和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机电设备操作、改造、安装与调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其专业建设成果获评广西高水平专业群和全国优质水利专业,形成了"以赛促学、以产促教"的育人特色。
专业课程体系以"机械+电气+智能"三重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机械装置与零件设计、PLC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安装与编程等核心课程,形成"基础+专项+综合"三级递进式课程结构。其中液压与气动技术应用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两门课程被列为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融入工业4.0技术标准,重点强化学生对柔性制造系统的调试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包含:
-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与分析
- 电气控制技术应用
-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
- 智能生产线运维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三层次四维度"的实训平台,拥有价值3600万元的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和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学生通过"金工实训—专项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训练,掌握数控机床操作、PLC编程调试等关键技能。其中校企共建的柔性制造系统实训室采用真实生产设备,实现教学与产业标准的无缝对接。特色实践项目包括:
- 机电设备虚拟仿真拆装训练
- 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竞赛
- 智能产线故障诊断实战
就业发展路径呈现"双通道晋升"特点,毕业生可在智能制造、水利电力等行业从事设备维护工程师、工业机器人技术员等岗位。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职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初期(0-2年):技术助理员→设备检修员
- 成长期(3-5年):工业机器人主管→工艺工程师
- 成熟期(5年以上):生产主管→技术总监近三年毕业生在上汽通用五菱、柳钢集团等企业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岗位起薪高于广西高职平均水平15%。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专业拥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全国水利职业教育创新团队,其中教授11人、博士4人组成的师资队伍,主持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2项。开发的水利机电设备运行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包含236个微课视频和45个虚拟仿真项目,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校企共建的东盟机电人才培训基地,已为柬埔寨等国家培养国际化工匠人才120余名。
该专业通过"1+X"证书制度改革,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课程,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2%。在产教融合方面,与南宁轨道交通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协同育人机制。这种"岗课赛证"融通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142项,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