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立足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旨在培养掌握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于2018年获批招生,依托计算机与数理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强调数据价值化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目标。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及可视化等核心技术,能够胜任工业、金融、医疗等领域的数据处理与系统开发工作,毕业生就业方向覆盖数据分析师、大数据工程师等多元岗位。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专业围绕数学建模、编程实现和系统架构三大核心能力展开。基础模块包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工具类课程,技术模块涵盖Hadoop生态体系、分布式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核心内容。例如机器学习课程通过TensorFlow框架训练学生构建预测模型,而数据可视化开发实验则要求完成真实业务场景下的交互式仪表盘设计。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组合,强化了学生对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实时流计算等前沿技术的掌握。
师资力量方面,专业带头人王宝丽教授团队在粒计算、多属性群决策模型等领域取得显著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95%,通过校企合作授课将阿里云MaxCompute等工业级平台引入课堂,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例如在数据预处理实践课程中,学生需使用Pandas库完成工业传感器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模拟企业级数据清洗流程。
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层递进式训练:
- 基础夯实阶段:通过数据结构实训、Linux系统操作等课程掌握开发工具链;
- 技术突破阶段:在Hadoop系统开发实训中完成分布式集群部署与性能调优;
- 综合应用阶段:参与企业级数据中台建设项目,如电商用户行为分析或智慧城市交通预测。学生还需累计完成6个月以上的实习,在真实工作场景中提升数据治理与智能决策能力。
专业建设特色体现在多学科融合与航天产业结合。课程中融入社会科学、法学等领域的知识图谱建模技术,形成独特的数据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培养路径。依托“华航·曙光大数据学院”平台,重点开展遥感数据处理、工业设备监测等航天特色项目,毕业生在智能制造领域就业占比达25%。这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在2025年校友会排名中获评中国区域一流应用型专业,成为山西省大数据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就业前景方面,毕业生主要服务于金融科技(30%)、互联网(40%)等数字化转型重点行业,起薪范围在18-45万元/年。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 技术序列可向大数据架构师进阶,需掌握Flink实时计算框架等深度技能;
- 业务序列可转型数据产品经理,侧重A/B测试与商业洞察能力培养。随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专业还特别强化学生对数据合规(如GDPR)等监管要求的认知,提升在数据中心集群区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