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依托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2024年在江苏物理类招生最低分为617分,位居全校工科专业前列,202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4.56%,其中37.66%选择国内深造,7.11%赴QS全球TOP100高校攻读学位。其课程体系覆盖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到智能算法设计全链条技术,毕业生可从事AI研发、智慧教育、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工作。
学科建设与专业定位
专业建设立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形成三大核心特色:
- 科研平台:拥有江苏省智能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实验室和语言智能与社会计算实验室,202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
- 技术融合:开发《区块链在测绘数据安全中的应用》等交叉课程,40%教学内容融入数字孪生与元宇宙技术;
- 行业认证:课程体系对接国际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2025年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
课程体系与培养路径
人才培养实施"三阶递进"模式:
- 基础理论层:
- 必修人工智能哲学基础与伦理(64学时)、机器学习(48学时)等13门核心课程,采用全英文原版教材;
- 开设《生成式AI与贸易合同设计》等前沿课程,强化Python数据分析能力;
- 技术深化层:
- 分设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慧教育三大方向,开发《智能算法优化》实践课程;
- 年均完成200组无人机航测数据处理,构建数字高程模型实训平台;
- 实践创新层:
- 在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1个基地完成600学时项目实训,参与华为鸿蒙系统开发;
- 本科生团队开发的《智能沉降监测系统》获全国GIS应用技能大赛特等奖。
师资力量与科研支撑
教学团队构建"学术+产业"双导师制:
- 人才梯队: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85%教师具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经验;
- 设备配置:配备三维激光扫描仪等5000万元级设备,建成元宇宙技术创新实验室;
- 科研转化:研发的建筑物变形监测算法应用于30个地铁项目,年孵化5-8项AI专利技术。
就业格局与职业发展
职业通道呈现"四维突破"特征:
- 科技企业:48%毕业生入职华为、海康威视,算法工程师平均起薪18万元/年;
- 科研院所:16%进入中电二十八所等机构,从事军工AI系统开发;
- 教育领域:7%考取教师资格证,在重点中学教授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 深造路径:
- 保研至南京大学等顶尖院校比例达15%;
- 7.11%学生获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全额奖学金。
发展挑战与战略升级
面对通用人工智能技术革命,专业建设推进三大革新:
- 课程迭代:新增《大模型原理与行业应用》,将50%传统教学内容升级为AIGC技术解析;
- 认证突破:推进AACSB国际商科认证,实现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学分互认;
- 平台跃迁:筹建类脑智能创新中心,2028年建成国家级元宇宙技术实训基地,持续培育"精算法、通行业、善创新"的AI领军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