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于2019年开设我国首批老年学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该专业以社会学为基础,融合生物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知识,通过校政合作和产教融合模式,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其特色在于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既关注老年群体的个体需求,又探索养老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在培养模式上,该专业依托天津市民政局养老人才共建基地,打造了“公益服务+行业实践”的育人场景。例如在2024年京津冀重阳博览会期间,师生团队通过音乐训练仪体验区、老年评估服务专区、养老政策咨询台三大板块,为老年人提供认知评估、康复辅助和政策解读服务。这种沉浸式实践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推动养老服务从单一照护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转型。专业建设还注重与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学术联动,如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杜鹏教授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发展》主题报告,深化对老龄化社会特征与挑战的认知。
课程体系设计凸显学科交叉性与行业前沿性:
- 理论课程包含《老年学概论》《社会老年学》《衰老生物学》等核心课程,系统构建老龄化研究的理论框架
- 实践模块设置《机器人助老应用》等创新课程,与机械工程学院合作探索智能辅具开发
- 研究方法类课程如《社会统计方法—SPSS应用》培养量化分析能力
- 政策法规课程涵盖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等热点领域
专业建设特别强调技术创新与适老化改造的融合。通过“智龄工坊”跨学科平台,与机器人研发团队共同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场景。这种“技术+服务”双轮驱动模式,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智能设备开展老年健康监测的能力,也推动了适老化产品的迭代升级。在2024年老博会的智慧养老展区,师生团队已成功展示了基于VR技术的认知干预方案,验证了跨学科培养的实际成效。
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覆盖政策制定、产业运营、学术研究等领域:
- 政府涉老部门从事老龄政策研究与评估
- 养老机构担任健康管理师或运营主管
- 科研院所进行老年学理论体系建构
- 医疗康养企业开发适老化产品与服务
- 社区服务中心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和权益维护
该专业通过“三工坊”实践体系(智龄工坊、适龄工坊、乐龄工坊)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其2024届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养老机构的就业率达92%,显示出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随着《“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实施,这种既懂老年生理心理特征、又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