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柱。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群作为国家“双高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通过“安全+X”的交叉培养模式,面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等领域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该专业群整合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密码技术应用等6个专业,构建覆盖网络安全全产业链的教育体系,形成了教学、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联动的特色发展路径。
专业布局与培养方向方面,该专业群以“安全+通信”“安全+物联网”等复合型能力为核心,对接网络安全服务产业。学生不仅学习网络渗透测试、数据加密等基础技术,还需掌握工业互联网安全运维、物联网系统开发等场景化技能。例如,课程体系中引入无线局域网安全配置、传感器应用技术等实践模块,通过国家级实训基地的虚实结合环境,强化学生在真实攻防场景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师资与科研实力是专业群的核心优势。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高工17名,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84.62%,并柔性引进院士、产业教授等高端人才。团队主持建设了国家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牵头成立全国网络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近三年获得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这种“学术+产业”双轨并行的师资结构,有效支撑了教学内容的迭代更新。
实训与产教融合层面,专业群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并与行业企业共建20余个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通过常州工业互联网产教创新联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例如在江苏省网络安全攻防演练中,“白客”学生团队累计获得134项国家级漏洞认证,并为公安部门提供技术保障服务。这种“以赛促学、以战代练”的模式,使毕业生岗位适配度显著提升。
学生发展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可从事渗透测试工程师、密码安全测评工程师等15类岗位,覆盖网络安全产业链的规划、实施、运维全环节。数据显示,学生近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超90%,印证了“技术+认证”双轮驱动培养模式的有效性。随着工业互联网安全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专业群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
课程与教学创新方面,专业群开发了《无线局域网》等3门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实施“模块化项目集群”教学法。例如在传感器技术课程中,学生需完成从器件选型到系统调试的全流程任务,同时融入6S管理规范和科技报国思政元素。这种“技术训练+职业素养”一体化设计,使人才培养既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又契合国家网络安全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