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立足旅游与教育交叉领域,聚焦行业需求,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该专业以培养掌握研学旅行政策法规、具备项目开发与课程设计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特色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践及地方文化赋能,形成了一套具有区域特色的育人模式。以下将从课程体系、实践路径、就业方向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
在课程设计上,该专业围绕“旅游+教育”双核心展开,开设了《研学旅行政策法规》、《研学旅行产品线路设计》等主干课程。课程体系强调规范性与创新性,例如《中小学德育及实践课程概论》结合教育政策要求,培养学生设计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的研学方案;《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则通过案例分析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此外,专业还引入《计调实务》和《导游实务》等传统旅游课程,实现与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
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项目化运作与场景化训练。学院通过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开发了茶文化、烹饪技艺等特色课程,并制定地方标准推动课程规范化。例如,在黔南州研学旅行课程建设中,团队基于自然人文资源开发了四类课程方案,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实践流程分为四步:
- 资源调研:深入茶园、非遗工坊挖掘文化元素;
- 课程设计:编写执行手册与工作手册;
- 师资培训:通过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模块提升执行能力;
- 实地演练:在基地开展模拟带团、应急处理等场景训练。
专业建设深度融合区域文化特色。在长征精神与黔茶文化传承中,师生团队开展红色研学路线设计,如探访四渡赤水纪念馆、古茶树保护基地等,将思政教育嵌入实践课程。同时,学院与四渡赤水培训中心共建思政实践基地,开发“寻踪黔茶长征路”等主题项目,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双向赋能。这种“理论+在地化实践”的模式,使学生在掌握通用技能的同时,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就业方向上,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旅行社、研学营地及文博机构,从事运营、策划、咨询等岗位。近三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部分参与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志愿服务,展现出较强的职业素养。随着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如《研学旅行指导实务》)的持续建设,专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为行业输送了大量能胜任智慧旅游与教育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