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音乐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西南地区艺术教育领域的特色学科,始终以“素质+能力+方法”为人才培养核心。该专业隶属传媒学院,前身为传播艺术系,自2004年起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已形成涵盖双语播音、融媒体实践、学术研究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依托学校深厚的艺术底蕴与学科交叉优势,其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深度接轨,致力于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
在培养目标上,该专业强调“政治合格、德艺双馨”的双重标准。学生不仅需掌握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即兴口语表达等核心技能,还需具备英语播音与写作能力,以适应跨国传媒场景需求。教学中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融媒体节目训练、外景主持模拟等课程模块,强化学生在广播电台、新媒体平台等真实场景中的实操能力。
课程体系设计呈现三大维度:
- 基础理论层:包含播音主持艺术概论、视听语言等课程,构建学科知识框架;
- 技能强化层:通过影视配音、主持人思维训练等课程打磨专业技艺;
- 跨界融合层:设置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实务等课程,拓展传媒产业链复合能力。这种“金字塔式”课程结构使学生既能深耕传统播音领域,又能快速适应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媒介形态。
师资队伍由学界专家与业界精英共同构成,形成独特的“双轨制”教学力量。专业带头人如博士王雪玉洁、副教授刘莉等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同时聘请四川电视台播音指导、中传毕业教师等行业领军人物参与教学。学院定期邀请蒋晓丽、王岩平等知名学者开设讲座,搭建起连接课堂与行业的桥梁。这种师资配置确保教学内容既保持理论深度,又紧贴行业前沿动态。
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四年培养周期:
- 低年级通过虚拟演播室、保富图数字摄影棚进行基础技能训练;
- 中高年级参与省级电视台实习、国际级赛事(如“小金话筒奖”)提升实战水平;
- 毕业阶段依托达芬奇调色系统、苹果专业机房完成高质量作品创作。近五年数据显示,学生累计斩获5项国际奖项、45项国家级奖项,印证了实践育人模式的成效。
就业前景呈现多元化特征,毕业生分布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省级融媒体中心及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部分学生进入涉外礼仪、国际传播领域。值得关注的是,该专业正积极申报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学位点,未来将打通本科-硕士贯通培养通道,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新路径。这种“应用型+学术型”的双轮驱动,使专业始终保持对传媒业态变革的敏锐响应。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