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立足首都城乡发展需求,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该专业自2003年建立以来,已培养1200余名专业人才,2017年获批京津冀农林高校唯一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依托25个校外实践基地和百万余元科研经费支撑,其培养模式紧密对接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定位与特色方面,该专业聚焦农村社会工作领域,构建了以城乡结合部社区服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设置农村社会服务和农村社区发展两大研究方向,重点培育学生在残障帮扶、老年照护、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实务能力。专业特色体现在:
- 构建"校政社"协同育人机制,与北京市民政局、市残联等单位建立深度合作
- 开发双语教学模块,开设专业日语课程并实施海外联合培养计划
- 创新"实务+科研"培养路径,依托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开展应用型研究
课程体系突出"三位一体"培养架构,包含三大模块:
- 专业核心课程:社会学概论、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等奠定理论基础
- 实务技能课程:心理咨询、人民调解、社会组织管理等强化实践能力
- 特色选修模块:农村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等对接首都发展需求其中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作为新生必修实验课,通过团体辅导提升专业认同感。
实践教学体系呈现"四维联动"特征:
- 基础实训:依托社工实验室开展个案模拟、小组工作演练
- 专业实习:第7学期在政府部门或福利机构进行顶岗实习
- 国际交流:组织赴日本、美国等地的短期访学与长期交换项目
- 社会服务:运营"心晴热线"心理咨询平台,年服务超千人次
就业培养成效显著,形成多元发展通道:
- 政府部门:近年56.61%毕业生考入民政系统、街道办等单位
- 社会组织:毕业生创办多家社工事务所,服务覆盖京郊80%乡镇
- 继续深造:69%考研成功率,赴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
- 国际发展:与美国UC伯克利等院校建立本硕连读通道
该专业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培养质量,现有10名专职教师中含7名博士、3名海外留学人员,聘请15名行业导师参与教学。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实务操作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使其毕业生在首都城乡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