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宏伟目标,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于2024年率先开设安徽省首个智慧城市管理技术专业,首批迎来78名新生。这一专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聚焦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具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应用、云计算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新动能。其教学体系与实践平台的创新设计,正成为职业院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
培养目标:复合技能与城市治理能力并重
该专业以“会建模、懂管理、擅施工、精运维”为核心培养方向,要求学生掌握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城市信息模型(CIM)的建模技术,同时具备无人机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等实操能力。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例如在智慧城市运营与治理课程中融入真实项目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城市管网规划、交通优化等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工匠精神与信息素养的双重塑造,毕业生可胜任从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到社区智慧化服务的多元岗位。
课程体系:技术前沿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
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三个层级:
- 基础技能层:包括建筑CAD绘图、城市环境管理等,夯实城市建设的空间认知与法规基础;
- 核心技术层:聚焦CIM建模、遥感技术、GIS数据分析,强化智慧城市信息平台构建能力;
- 综合应用层:通过市政设施规划、社区智慧化管理等课程,完成从技术到治理的跨越。值得注意的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课程引入无人机实操作业,而城市安全生命线相关教学内容直接对接应急管理场景,体现专业的前沿性与实用性。
校企协同:产业需求驱动教学创新
学院与中铁四局数智建造研究院、新华三信息安全公司等2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全国智慧城市设施安全管理产教融合联盟。合作模式包括:
- 双师型教学:90%教师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带领学生参与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开发等项目;
- 实训基地共建:依托安徽省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模拟智慧水务、交通调度等场景;
- 1+X证书制度:将BIM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考核。这种“教学-研发-服务”一体化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智慧园区运维、城市数据治理等真实业务。
职业前景:覆盖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链条
毕业生主要面向三大领域:
- 技术支撑类:从事CIM建模、GIS系统运维,服务于城市规划设计院或科技企业;
- 管理服务类:在住建、交通等部门担任智慧城市项目专员,推动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
- 创新研发类:参与城市大脑、社区智能安防等系统的设计与优化。随着安徽省将智慧城市纳入十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年均增长预计超过15%,尤其在城市安全生命线监测、低碳社区建设等新兴领域呈现明显缺口。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