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文理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依托其工科教育传统与区域产业需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该专业自2013年升本以来,通过对接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包含电路设计、信号处理、通信系统等核心领域的课程群,并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平台强化实践能力。在2025年最新培养方案中,特别强调集成电路设计与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为学生在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中立足奠定基础。
专业课程体系以电子信息工程基础理论为核心,构建了层次分明的知识模块。主干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学科,同时设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培养方案新增了集成电路CAD版图设计和PLC可编程控制器等实践型课程,这些课程直接对应半导体制造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技术需求。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40%,能将企业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在传感器技术课程中引入物联网设备开发实例。
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室-实训室-企业基地"三级平台实现能力递进培养。校内建有16个专业实验室,包括嵌入式系统开发实验室和DSP与FPGA实验室,设备总值达1300万元。学生在大二开展电子设计实训,大三参与维修电工实训,最终通过毕业实习进入上海昌硕、天津LG等合作企业。2025年数据显示,该专业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累计获奖9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项,印证了实践培养成效。
就业方向呈现"技术研发+系统维护"双通道特征。约65%毕业生进入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从事电路设计、测试工程师等岗位,25%服务于通信运营商进行网络优化与设备维护。学院与福建宸鸿科技集团建立的订单培养机制,使部分学生可直接参与触控面板研发项目。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近年加强人工智能与5G技术相关课程,2024届毕业生在长三角地区智能硬件企业的就业率提升18%。
专业建设优势体现在"产业对接+学科交叉"的创新路径。作为甘肃省首批转型试点院校的重点专业,其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获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支持,2025年新增微波通信实验室和卫星接收实训系统。课程设置特别注重与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控制的交叉融合,例如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融入工业物联网应用案例。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既能胜任传统电子设备开发,又能适应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