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立足工学领域,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了涵盖物联网全数据流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依托人工智能学院的重庆市智能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和智能感知与区块链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形成“产学研创用”协同培养模式,课程设计覆盖传感技术、通信协议、数据开发等核心领域,毕业生可在智能交通、工业监测、环境治理等场景中实现技术转化。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强调“软硬结合”的知识架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离散结构,为硬件开发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如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通信技术则聚焦物联网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编程能力培养贯穿始终,通过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强化算法实现与数据处理能力。实践类课程如智能家居及应用开发和物联网中间件设计,则通过项目制教学推动技术落地。
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依托三大路径:
- 校企协同平台:与华为、腾讯云计算、传音控股等20余家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提供真实场景的研发项目;
- 竞赛驱动机制:学生团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中累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0余项;
- 创业孵化支持:学院孵化的物联网企业入选首批国家级物联网工程示范企业,为在校生提供技术商业化经验。
就业方向呈现“多领域渗透”特征。毕业生可从事智能终端开发(如工业传感器设计)、系统集成运维(如智慧城市数据中台搭建)或行业解决方案设计(如地质灾害监测网络部署)。近五年数据显示,约35%的毕业生进入信息技术服务业,25%任职于科研院所,另有20%选择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区域服务层面,专业积极响应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本地智能制造、生态监测等领域输送技术骨干。
学科支撑方面,专业背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师资团队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科技部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科研方向聚焦智能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2项,研发的物联网监测系统曾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展出并获技术创新奖。这种“科研反哺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能接触到手指静脉识别、超声成像检测等前沿课题,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