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师范学院机电与智能制造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新工科龙头专业,融合了机械设计、智能控制与数字化制造技术,形成了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该专业依托波音737整机实训平台、机器人基地等千万元级教学资源,构建了以机械原理与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成为鄂东地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要人才输送基地。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模块分为三大方向:
- 基础理论层:包含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核心课程,夯实学生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能力;
- 智能技术层:设置机电传动控制、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等课程,融入3D逆向设计与智能产线虚实结合技术;
- 实践创新层: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数控机床操作等实训环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与现代数控机床及控制课程结合,引入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实验室资源,形成从传统机械到智能制造的递进式培养链条。
教学资源的先进性体现在两大特色平台上。学院拥有国内少见的民航实训基地,配备完整波音737客机用于飞行器检修教学,同时建有包含智能产线虚实结合实验室、3D打印与逆向设计实验室在内的30余个专业实验室。学生可参与机器人系统集成、发动机性能测试等实践项目,例如在机电综合实践与创新教学示范中心完成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40余项。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是该专业就业率持续领先的关键。学院与顺丰航空、湖北精诚钢结构等30余家企业共建博士工作站和实习基地,实施"课程-实训-就业"贯通培养模式。典型合作项目包括:
- 武汉维识科技公司共建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
- 北京翔宇航空集团的飞机装配工艺联合培养计划
- 湖北贵族真空科技公司的智能装备研发定向班这种深度合作使学生毕业前即可掌握企业级项目经验,近三年进入航空制造、智能装备领域就业比例达62%。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双轮驱动实现突破。一方面,依托湖北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学生可参与喻国铭教授团队的新材料研发项目;另一方面,设立机械创新设计协会等学生社团,鼓励开展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等创新课题。数据显示,专业教师近五年获得7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指导学生发表SCI论文12篇,形成"导师带团队、项目育人才"的良性循环。
在职业发展路径方面,毕业生呈现多元化选择特征。约15%学生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攻读硕士;直接就业群体中,35%进入三一重工、东风汽车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28%服务于民航维修与飞行器制造领域,另有部分毕业生通过西门子工业软件认证进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担任技术工程师。学院定期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起薪较湖北省同类专业平均水平高出18%,职业晋升周期缩短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