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区域经济需求,依托宁波市优势专业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础,构建了以智能制造、航空维修工程与管理为核心的特色培养体系。该专业通过"平台+模块+拓展"课程体系,整合23个专业实验室和校企合作产业学院资源,形成"基础理论-实践操作-产业应用"的闭环培养路径,为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输送具备机械设计、智能控制、航空维修等复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智能制造方向,专业聚焦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构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覆盖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智能制造装备等核心领域,通过课程设计-学科竞赛-企业实训三级实践体系强化应用能力。学生在大三阶段可选择进入公牛学院、新海学院等产业学院,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近三年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2人次,专业实验室配备的智能制造技术实验平台可模拟智能生产线全流程操作。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智能装备研发、自动化系统集成等岗位需求,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96%以上。
航空维修工程与管理方向采用独特的2+2协同培养机制。前两年在校内完成机械原理、航空法规等基础课程,后两年由北航、北理工教授团队讲授飞机结构与系统、燃气涡轮发动机等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深度融合CCAR-147部航空维修标准。第四学年安排学生在海南航空、东方航空等企业进行维修实操,实训内容包含飞机定检、故障诊断等核心技能模块。该方向建有航空维修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三维拆装模拟系统实现波音737NG等主流机型维修训练,毕业生可获得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基础认证资格。
专业建设突出产教融合特征,构建了"双师型"教师团队。33名专职教师中27.3%具有高级职称,5名博士教师主导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等横向课题,企业导师参与制定航空维修课程体系。实验室集群包含价值2000万元设备的机电一体化创意实验室、配备高压电气控制模拟屏的电力系统实验室,并与慈溪80余家制造企业共建实习基地。这种资源配置使学生能在机械加工中心完成从设计到成品的全流程实践,近五年学生主导开发了智能仓储机器人等12项专利产品。
就业前景呈现双轨并行特征。智能制造方向毕业生主要进入海天塑机、舜宇集团等企业,从事工业机器人编程、智能生产线优化等工作,起薪达8000-12000元/月;航空维修方向学生通过民航147部培训后,可在机场机务部门、航空制造企业担任维修工程师,职业发展路径清晰。数据显示,两个方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9%,部分优秀学生入职三年内晋升为技术主管,印证了"理论奠基+实践强化"培养模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