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学院作为山西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电力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该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了涵盖电力系统、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等多领域的教学体系,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电力行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以下从培养体系、课程特色、实践平台等方面展开分析。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该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火力发电、新能源发电及智能电网领域,培养掌握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核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强调强弱电结合,覆盖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理论课程,同时注重与煤矿电气设备、智能电网等产业需求衔接。实践环节占比显著,包括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电力产业综合课程设计等,形成“理论-实训-产业”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
师资力量与平台建设
专业依托电力工程学院的优质资源,现有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突出,并柔性引进企业导师强化产教协同。实验平台涵盖9个专业实验室,如微机继电保护实验室、新能源实验室,其中省级示范中心3个。校企合作方面,与阳煤集团、山西科达自控等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在煤矿井下实景教学基地、华鑫教学工厂等场景中完成认知实习与毕业设计。这种“校内实训+企业实战”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就业前景与发展潜力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近三年就业率超90%,2021年有42人考入国家电网,39人攻读硕士研究生。职业方向包括:
- 电力系统运行与维护
- 智能电网设计与优化
- 煤矿井下供配电技术开发
- 新能源发电设备研发
专业通过电力产业综合课程设计等实践项目,培养学生适应火力发电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技术需求,契合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对新型电力系统人才的迫切需求。
从课程体系到产业对接,山西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展现出鲜明的应用型导向和区域服务特色。其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更通过双师型师资和企业化实训平台,为电力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保障。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加速,该专业在智能电网、新能源技术等方向的发展潜力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