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轻工职业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以"人工智能+"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定位,构建了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实践的完整培养体系。作为电子与信息大类下的计算机类专科专业,该专业紧密对接区域产业数字化升级需求,通过"三元双师"师资团队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具备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应用开发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2025年该专业面向高职分类考试招生30人,学费为13600元/年,凸显其在高职教育领域的特色定位。
培养体系与核心能力
专业以"专业技能过硬、数字能力强"为目标,形成三层能力培养框架:
- 基础能力层:通过Python应用开发和Linux操作系统等课程夯实编程基础,结合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系统思维框架。
- 专业能力层:重点培育四大核心技能:
- 数据服务能力:覆盖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全流程
- 模型开发能力:掌握深度学习框架部署与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
- 系统集成能力:通过智能语音处理和自然语言处理实现跨场景应用
- 运维优化能力:基于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云计算的智能系统调试
- 实践创新层:依托WRO机器人竞赛等赛事平台,开展无人机兴趣小组和大数据项目开发,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得国家专利21项。
课程架构与教学创新
专业构建"基础-核心-拓展"三级课程体系:
- 专业基础课强化数理基础,开设人工智能数学基础和机器学习模式识别
- 专业核心课聚焦前沿技术,包含:
- 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
- 深度学习应用开发
- 智能语音处理及应用开发
- 拓展模块引入工业互联网和QT界面设计,2025年新增AI大模型应用通识课程,集成DeepSeek、文心一言等工具链
教学实施"群教学法",通过"多师同堂"模式开展项目化教学。典型案例包括:
- MQTT时针实验项目实现物联网数据交互
- 木工雕刻机与齿轮切割机智能改造
- 全景相机开发获省级创业项目三等奖
产教融合与就业通道
专业建立"四维联动"产教机制:
- 校企双主体培养:与上海清宝引擎共建具身机器人产业学院,开发智能导览机器人等产品
- 真实项目实训:承接中国机器人大赛技术支持,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
- 双师型团队:引进台湾清华大学博士领衔的师资,企业技师占比达40%
- 就业直通车:毕业生可担任人工智能运维工程师(起薪6000+)、大数据分析师等岗位,合作企业包含中探探针等上市公司
该专业近三年就业率保持98%以上,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领域形成突出优势。随着5.2万平方米新实训基地2025年9月投用,将进一步提升AI+机器人跨学科融合培养能力,为区域数字经济输送更多**"会点啥"特长型人才
版权:本文档内容版权由作者发布,如需转发请联系作者本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